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強基計劃優中選優
“綜合素質”評價簡稱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是新高考改革“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是基于學生成長發展事實,對學生學業修習狀況、核心素養和日常行為表現的系統評價,旨在客觀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評價內容主要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
目前,上海、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均建立了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并在高校招生中參考使用,使對學生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此項改革旨在改變傳統高考中的“唯分數論”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高考改革的時間順序決定了綜合評價招生的進程。
啟動時間:2014年 執行時間:2017年 浙江、上海
啟動時間:2017年 執行時間:2020年 北京、山東、天津、海南
啟動時間:2018年 執行時間:2021年 湖南、江西、廣東、江蘇、黑龍江、貴州、四川、吉林、重慶、河北、湖北、山西、西藏、福建、內蒙古、河南、遼寧
啟動時間:2019年 執行時間:2022年 安徽、廣西、云南、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新疆
下面是2019年面向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實行綜合評價錄取的部分院校名單。
?
隨著綜合評價的深化改革,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省市實行更多院校的綜合評價錄取。
最終綜合成績為:高考成績(60%)、綜合素質(30%)和高中學業水平成績(10%),這三者按權重累加,不同學校這三項占比有所差異,教育部規定高考成績不低于50%的原則,意味著可以提前為學生爭取30%左右的分數。
總體來看,綜合素質作為新高考、綜合評價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個維度,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國家正在探索的一種利用綜合素質評價從“選分”到“選人”的試點項目,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各地將會全面實行綜合評價招生。
?
?
???
自主招生退出歷史的舞臺,而強基計劃橫空出世。作為自主招生的取代,面向深化改革的綜合評價錄取,強基計劃可謂綜合評價的“特種兵”,優中選優。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共有36所高校進入首批強基計劃招生錄取名單
單獨制定培養方案:
單獨編班,配備一流的師資等優質資源,實行導師制、小班化;
暢通成長發展通道:
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推進科教協同育人:
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人才培養;
強化質量保障機制:
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強基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
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
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
?
?
???
無論是“綜合”評價招生,還是“強基計劃”,說到底是要有優秀的成績,還需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高一到高三每學期的期末考是考察的標準,能比較全面展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是在學科競賽、科創競賽、語言競賽等圍繞基礎學科孕育而生的一些競賽獲獎,也就是說綜合素質的準備要求學生從高一便需要開始,說明了新高考旗幟下學習生涯規劃顯得格外重要。
為幫助淘璞學子做好高中學業規劃,淘璞教育梳理了35項受教育部認可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并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指導其參加適合自己的競賽活動。
?